查看原文
其他

常识可贵,很遗憾我们还是在“背叛”

罗东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0-02-26

我们常说“常识”可贵,但你的常识,别人可能并不认同。这时候的“常识”或许不是“常识”,而是受价值立场影响的“观念”。一个令人信服的“常识”必然符合逻辑理性,而逻辑理性需要且只需要论证。观念的产生,则受太多太多因素的影响。


即便你认同的就是一个可靠的、可信的“常识”,知道那是对的,符合逻辑理性的,然而面对一件事的真实反应却还是可能“背叛”这个常识。





等等,别着急往下刷,视频看了吗?
看完再往下看黑板呗!


如果你正在上班或上课,无法看视频,
到B站、微博关注@罗东时间,存下以后再看?




(kan wan)(shi)(pin)


(在视频里的位置 02:03-02:53)

刷完视频,你可能也注意到,这一期我们提到一本叫《观念的力量》的文集,作者是英国20世纪观念史家以赛亚·伯林(Isaiah Berlin),或者也可以换个说法:哲学家、思想家以赛亚·伯林。


他最为人熟悉的论述,至今都是对“消极的自由”和“积极的自由”的开创性区分。而关于观念演变史,他还有不少论述。


《观念的力量》结集了以赛亚·伯林22篇同题文章。在这些论述里,他致力于展现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,吸引并动员人们为之行动,既可能推动革新,也可能带来不幸。人们之所以相信一个观念,可能是出于利益考量、审美需求或价值认同,而不必然意味着它就符合逻辑和事实。一个违背常识的观念也有其追随者。


与这些宏大叙事观念一样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多少都会觉得自己的观念是“常识”,合情合理,“三观正”“没毛病”,错的是那些与此相反的观念,因为它们才“三观不正”。


然而,观念并不是常识。

一个令人信服的“常识”必然符合逻辑理性,而逻辑理性需要且只需要论证。

观念的产生就难免不受出生背景、生活经历、个人性格等等因素的影响了。每个人的观念也因此不尽相同。即便能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,无限靠近常识,有的因素也可能是隐蔽的,不知道何时何地跑出来影响我们的第一反应、判断(作者制图)


当然“常识”也非永远“无比正确”,它也在变,也在更新,昨日的谬论在今天可能变成常识,但那需要漫长的反复证明。

受制于出生、经历或性格,第一反应或内心最隐秘的部分,“背叛”常识可能是我们常常无法回避的局限。更可怕的是随声附和伪装完全符合“常识”,而这伪装让许多常识只是看起来被普遍认同。


更多


“窝窝头一块钱四个”,嘿嘿嘿。说正事,如果你想要和我们互动,或观看更多视频,欢迎在B站、微博上关注@罗东时间,在那里每周更新——

周一:“如果我评论就”(赠书)
周二:文化评论视频
周五:“捞鱼”小视频(赠书)





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。作者:罗东;视频编导与制作:谭蕾 何东婷;海报:桂雪;编辑:西西;校对:薛京宁。封面题图来自电影《楚门的世界》(1998)剧照。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。

点击阅读原文,购买“博物君”《海错图笔记》折上折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